随着上周中俄两国元首的会晤,中俄务实合作迈入新阶段,将拓展经贸、能源、农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高质量互利合作。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认为,在不断深化能源、机电设备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合作之外,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带动双方产业链融通发展,迈入产业链合作和地区合作并重的新阶段。
深化传统经贸领域务实合作
从能源到机电设备,中俄传统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日趋深化。
上周对外发布的中俄联合声明称,将持续巩固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支持经营主体实施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民用核能、煤炭、电力、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项目,维护相关跨境基础设施稳定运营,促进能源运输畅通。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注意到,在中俄两国元首会见期间,中国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在莫斯科会见了俄罗斯能源部长齐维廖夫,双方就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交流。
“中俄东西线多条油气长输管道,使两国的油气贸易量实现了长期稳定。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08亿吨,占到进口总量的19.6%;通过管道进口天然气总量达310亿立方米,占到进口总量的约40%,中国石油是进口的主力。”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原专职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吕建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俄两国互为陆上相邻大国,是“搬不走”的邻居,陆上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中欧班列途经俄罗斯境内的线路占70%以上,随着同江铁路大桥、黑河公路桥等“硬联通”项目相继竣工,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俄务实合作破浪前行,保持量稳质升的良好态势。2024年,中俄两国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9%,中国连续15年保持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在吕建中看来,中俄两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加强经贸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双赢。俄罗斯能源资源丰富,中国能源消费需求和进口量大;俄罗斯机电产品需求量大,中国机电产品生产能力强。
数据显示,在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中,能源产品占比达到70%—80%,而在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中,机电产品占比达到40%—60%。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室主任徐坡岭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互补性优势是中俄务实合作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99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不到50亿美元,2001年增长到106.7亿美元,随后在2024年达到2448亿美元。
“中俄关系成熟、坚韧、稳定,政治互信不断加深,战略协作更加紧密,务实合作持续深化,潜力巨大。在能源与资源合作、科技与产业链协同、农业与食品加工、金融合作、重点项目和地方合作等领域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徐坡岭说。
推进新兴领域全产业链融合协作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已从传统能源领域迈向消费类电子行业等新兴领域,双方的互补性日趋明显,并进入产业链合作新阶段。
2025年4月末,派森(青岛)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市接待了来自俄罗斯的重要合作伙伴代表团,双方围绕跨境供应链协作、智能制造项目投资、国际产业链布局等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考察与务实洽谈。
“我们的产品深度适配俄罗斯本土需求,操作系统自主研发,符合政府对技术自主可控的要求,赢得了政府及大型国企的订单。通过中国工厂的规模化生产和本地化组装,降低关税成本并提升效率,未来计划继续扩大研发投入,推动AR、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应用,并依托上合示范区的政策优势,拓展中亚及东欧市场,实现‘中俄协作+全球辐射’的战略目标。”俄罗斯Passion集团董事长游新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紧密度的本土化是企业品牌出海的护城河,俄罗斯Passion集团的成功体现了中俄产业链深度绑定的趋势,也反映了俄罗斯在后制裁时代对自主技术体系的迫切需求。
吕建中表示,中俄两国在全球治理及多边和地区组织中开展合作,有利于推进战略协同,维护共同利益。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组织中发挥关键作用,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进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
徐坡岭认为,中俄已探索出一条“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相处之道,在产业链合作、地方合作等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在物流与基础设施对接合作、本币结算合作、反制裁合作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的密切协作中也取得丰硕成果,引领全球治理正确方向。
中俄步入务实合作新阶段
“稳定和巩固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商品贸易、产业链合作、基础设施对接合作等方面的成果,创新和扩大在电商、服务贸易、本币结算及双边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探索扩大投资、科技和北极航道开发建设等合作新领域,是新阶段中俄务实合作的重点内容。”徐坡岭表示。
目前,在中俄双边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已超过95%,其中人民币占60%以上。双边能源贸易结算中使用本币占比为68%,其中人民币结算占比约40%。今年以来,在双边能源贸易结算中,人民币占比大幅度上升,3月份数据显示,已达到78%。
徐坡岭指出,中俄在能源和机电产品领域的贸易合作,不但在贸易总额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在各自的外贸总额中也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对俄汽车等机电产品出口和当地投资组建生产线合作同步发展,中国产汽车和电子产品在俄罗斯市场深受当地用户青睐,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地方合作、投资合作和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快速发展。
在运输设备领域,俄罗斯与中国的乘用车、货物运输车辆和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与生产链供应链建设合作同步发展,吉利、奇瑞等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投资建厂,产能快速增长。
吕建中坦言,中俄经贸合作依然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经济增长乏力和市场重构带来的挑战,两国贸易额增速已从2023年的26.3%降到2024年的1.9%,甚至今年一季度下降了6.6%。下一步需要加强两国战略协同,加快贸易结构调整优化,共同促进两国经贸合作走深、走宽、走远。
明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